中国帆布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中国帆布

中国帆布

装备默默无闻却承上启下-二战英国A彗星巡洋坦克

帆布生产厂家2024-04-27中国帆布纸帆布
装备默默无闻却承上启下-二战英国A彗星巡洋坦克,纸帆布,防雨帆布,↑在“彗星”巡洋坦克诞生前的19年,英军仍然将坦克分类为巡洋坦克和步兵坦克。以A15十字军、A27克伦威尔为代表的巡洋坦克具备较好的机动性,往往用于遂行机动迂回作战;而以A12马蒂尔达、A

装备默默无闻却承上启下-二战英国A彗星巡洋坦克

   ↑在“彗星”巡洋坦克诞生前的19年,英军仍然将坦克分类为巡洋坦克和步兵坦克。以A15十字军、A27克伦威尔为代表的巡洋坦克具备较好的机动性,往往用于遂行机动迂回作战;而以A12马蒂尔达、A22丘吉尔为代表的步兵坦克速度缓慢,但拥有良好的防护,往往用于伴随步兵作战。

   ↑但无论是跑得快但防护差的巡洋坦克,亦或是跑不快但防护好的步兵坦克,二者都存在着一个致命的问题-k22火力不足。无论是克伦威尔还是丘吉尔都只装有mm的6磅炮或是低初速mm火炮,仅仅能够在0m左右的距离击穿不到100mm的装甲,即便贴近到零距离都难以击穿德军的虎式、豹式等新锐坦克。

   一辆经过伪装的M4“萤火虫”,摄于19年诺曼底登陆后,该车应隶属于英军第7旅

   ↑英国人曾经尝试过将穿甲能力更强的17磅mm火炮装进丘吉尔或是克伦威尔坦克,但由于17磅炮身管长、后坐力大、炮尾体积大,二者的炮塔并不能容纳一门如此大的火炮,即便装下了也没有足够的空间给火炮后座。于是英军将17磅炮装进了美国提供的M4坦克炮塔中并命名为“萤火虫”坦克,使其具备了在1000m开外正面击穿德军虎豹坦克的能力。

   A“百夫长”最早的五辆原型车的其中一辆,装备一门mm口径的17磅火炮

   ↑然而M4的车体过于高大,因而其隐蔽性不佳、被弹面也太大,且M4底盘的机动性也不如英军装备的克伦威尔巡洋坦克。与此同时,英军的下一代A“百夫长”主战坦克正在研发过程中,但在19年前很可能连一辆原型车都拿不出来,更毋论投入二战战场了。因此,英军急需一款在现有巡洋坦克底盘基础上搭载大威力主炮的新型坦克,本文的主角A“彗星”巡洋坦克便应运而生。

   *穿甲哥认为关于“百夫长”坦克的A原型车,有一点值得一提。其17磅主炮左侧安装的不是并列机枪,而是一门20mm并列机关炮,但在随后的改型中很快被取消。穿甲哥曾写过一篇关于这门并列机关炮的问答百夫长坦克MK1型号的20毫米副炮的威力和射速如何?,欢迎对此感兴趣的读者老爷点击链接去逛一逛。

   作为一种颇具应急意味的临时产物,“彗星”巡洋坦克的设计始终贯彻了一个基本要求-k22快!尽快利用现有的设计基础完成新坦克的设计和生产工作,给前线的英军送上一款真正能够与德军虎豹坦克抗衡的战车。克伦威尔巡洋坦克的设计者伯匡威帆布价格The Birmingham Railway Carriage and Wagon Company,同样也承担了A“彗星”巡洋坦克的大部分设计工作。

   序列号T3的彗星坦克,它是第三辆量产型彗星。图片摄于19年的欧洲西北地区。

   ↑“彗星”巡洋坦克的设计工作在19年5月开始,k22辆序列号为T01的彗星在19年9月就进入英军服役了。从开始设计到正式进入服役仅仅一年零四个月,“彗星”巡洋坦克的设计工作不可谓不迅速。值得一提的是在19年初,英军向各军工厂下达了共计多达3000辆彗星的订单,序列号从T01到T00这些序列号一般会被漆在车体正面或是炮塔侧面,如上图中的这辆彗星是T03,即第三辆量产型彗星。

   但随着19年5月8日德国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二战欧洲战场正式落下帷幕,下一代A“百夫长”坦克的测试工作也已完毕,英国军方很快叫停了“彗星”巡洋坦克的生产,彗星的产量也很快被定格在11辆。据统计,由于投入战场的时间较晚,在二战中仅有26辆“彗星”巡洋坦克因各种原因损失。换句话说,虽然早早停产,但彗星在二战后仍有超过11辆的保有量,这也为其随后丰富的服役历程埋下了伏笔。

   一辆A27M克伦威尔坦克,摄于19年的西欧。留意其后为一辆美制M4A4中型坦克。

   同一角度拍摄的一辆A“彗星”巡洋坦克,隶属于女王皇家轻骑兵团“柏林”旅,图片摄于二战后的19年。

   ↑如果我们将“彗星”巡洋坦克和其前身A22“克伦威尔”巡洋坦克的图片放在一起,不难发现二者的相似之处颇多。事实上,这也是彗星的设计工作能如此之快的一个主要原因-k22为了尽快完成设计工作,“彗星”几乎照搬了克伦威尔的整体布局,车体和悬挂系统设计也是以克伦威尔为蓝本设计的。

   穿甲哥个人认为,这并不是k21在偷懒,而是一项化腐朽为神奇的巧妙举措。与原有坦克相似的新坦克能够简化生产流程和后勤保障压力实际上彗星和克伦威尔车体中的很多零件和维修工具就是通用的,还有利于车组更快地熟悉分配到的新型坦克,减小了训练的耗时和难度。

   当然,这种沿用旧设计的做法也会带来一些弊端-k22“彗星”享用了与“克伦威尔”零件、工具通用的红利,但也继承了“克伦威尔”身上的一些缺点。比如说,糟糕的车体防护。有资料表明,“彗星”在设计过程中曾考虑过采用类似A“百夫长”主战坦克的防护效能更好的大斜角首上装甲。但为了使得设计工作能够真正做到多快好省,这项复杂而又耗时耗力的提议很快被枪毙了。

   这一部分,穿甲哥将会从车体、动力及悬挂系统、炮塔及火力设计三个角度对A“彗星”巡洋坦克的设计和性能进行阐述,并在该部分的最后进行一些补充说明。

   德国在二战早期就开始使用的四号C/D/E/F等早期型号,只装备短mm火炮,但发射破甲弹一样能够击穿彗星坦克

   ↑正如前文所言,“彗星”车体的设计基本上沿用了“克伦威尔”巡洋坦克的设计,其装甲也如后者一样贫弱。“彗星”车体四面都采用垂直装甲设计,整个车体基本上就是一个大方盒子。其车体正面装甲为mm,侧面更是只有29mm,后向也只有mm。

   换句话说,“彗星”巡洋坦克的车体正面防护别说扛住虎豹坦克的射击了,连德军在二战早期就开始使用的四号坦克早期型号上装备的24倍径短身管mm火炮,发射破甲弹时都能击穿“彗星”坦克的车体正面。但要知道,“彗星”走上战场时已经是19年了,面对彼时的德军反坦克火力,“彗星”仅有mm垂直装甲的车体正面无异于裸奔。

   一台劳斯莱斯“流星”12缸坦克发动机,二战的劳斯莱斯不仅生产汽车,还生产坦克和航空发动机

   ↑“彗星”的车体防护水平低下,但其动力系统的配置却可谓豪华。“彗星”装备的是一台劳斯莱斯“流星”MK3型12缸发动机,这款源自航空发动机的引擎能输出0马力的强劲动力,使得“彗星”的推重比一举达到了18.3,时速也达到了km/h,“巡洋坦克”之名可谓实至名归。

   克里斯蒂悬挂的示意图,可见其大直径负重轮以及布置在车内的大型弹簧,这也使得该型悬挂拥有k21的缓冲性能

   一辆装备克里斯蒂悬挂的-5坦克曾从斜坡上驶出并飞跃m,至今仍是一项世界纪录,也可见该型悬挂性能强悍

   ↑和“十字军”、“克伦威尔”等其他早期英国巡洋坦克一脉相承,“彗星”同样也采用了克里斯蒂悬挂。这种悬挂减震性能强,尤其适用于侧重高速行驶性能的坦克。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克里斯蒂悬挂的每对负重轮都由于需要在车体内布置大型弹簧,会占用较多坦克车内空间,且位于车身内部的零部件相对较难以维护更换,可谓是有利有弊。实际上“彗星”是最后一款装备克里斯蒂悬挂系统的英国坦克,其后的“百夫长”主战坦克装备的是更为先进且占用车内空间更少的扭杆悬挂。

   曾服役于爱尔兰陆军的一辆“彗星”巡洋坦克,可见量产型“彗星”还有四对托带轮

   ↑“彗星”巡洋坦克上装有五对直径达0mm的大直径负重轮以及四对托带轮,五对负重轮和四对托带轮的边缘都有一层橡胶,以进一步优化减震性能。但值得一提的是,“彗星”的A原型车和“克伦威尔”巡洋坦克一样,仅安装有五对大直径负重轮,没有托带轮。但由于“彗星”的车体比“克伦威尔”更长,为避免履带在高速行驶过程中松动甚至由于击打负重轮而导致断裂,量产型的“彗星”巡洋坦克都装上了四对托带轮,以增强行走系统的紧固性。

   现存于南非陆军博物馆的一辆“彗星”,可见其硕大的挡泥板覆盖了一定面积的车体侧面

   ↑“彗星”巡洋坦克的履带宽度为.7cm(天津帆布凉席),比“克伦威尔”巡洋坦克的.4cm(帆布索)要宽出16%当然,“彗星”也比“克伦威尔”更重。“彗星”在履带的前后部都装有一对较大的挡泥板,且由于这两组挡泥板都是由很薄的钢材制成的,在越野行驶中容易由于颠簸或撞击脱落,因此前后挡泥板中部都有一条起到固定作用的加强筋,这条加强筋可以很明显地在上图中找到。

   隶属于苏格兰领土军第二团的一辆名为“圣安德烈”的“彗星”,此时它正在彼得沙根到威瑟桥头堡一带作战

   ↑相比于孱弱的车体防护,“彗星”的炮塔防护水平倒还算不错:炮塔正面炮盾的装甲厚度达到了102mm(帆布块),炮塔侧面装甲则为.5mm,后部也有.2mm装甲,整个炮塔由轧制钢装甲焊接而成,取消了“克伦威尔”坦克上的铆接结构,进一步提升了坦克的战场生存性能。

   在测试中,测试人员发现炮盾和炮塔装甲间存在较大的缝隙,容易卡进一些沙石,进而影响主炮的俯仰动作。为解决这个问题,量产型“彗星”在炮盾前都会装有一层厚帆布罩。如果我们仔细观察本文中出现的“彗星”坦克的照片,我们会发现大部分处于现役中的“彗星”都装有炮盾帆布罩,而一些退役并作为展品的“彗星”则会拆除这层帆布罩。

   当然,凡事都有例外。如上图中的这辆“彗星”的车组,应当是出于伪装的需要拆除了卡其色的帆布罩,并在炮塔上围了一圈绿色的植物。

   这是一辆私人收藏的“彗星”坦克,保养状态还不错,近年来仍有参加一些英国军迷活动。留意其卡其色的帆布罩

   ↑“彗星”装备一门mmHV火炮HV为High Velocity的缩写,意为“高初速火炮”。但该型火炮的实际口径仍为.2mm(帆布工),只是为了避免在命名上与英国的17磅.2mm火炮和美国M4坦克上的.2mm火炮相混淆,英国人便干脆四舍五入,称“彗星”上装备的.2mm火炮为mm火炮。

   17磅炮是一款k21的反坦克火炮,能远距离正面击穿德军虎豹坦克,但炮管很长,炮尾体积也很大

   ↑“彗星”上的这门mm火炮源自大名鼎鼎的17磅.2mm火炮。后者能在近距离击,穿厚达1mm的垂直均质钢装甲,在远距离上正面击穿德军虎豹坦克都不在话下。但大威力高初速的代价便是该型火炮的炮尾体积很大,需要较大的炮塔内部空间才可安装。

   经过反复尝试和实验,英军的实验人员最终放弃了将17磅炮装进“彗星”座圈直径只有19mm的炮塔里。剪帆布在17磅炮的基础上为“彗星”量身定做了一款减配版火炮。这就是mmHV火炮,它的身管更短、炮尾更小、后坐力也更弱,但相应地也相对于17磅炮损失了约10%的穿甲能力。不过,它依旧能够在1000m左右的距离上击穿德军虎豹坦克的正面装甲。

   mmHV火炮从19年3月开始在北英格兰多塞特郡的测试场地开始试射工作,但期间火炮暴露出来不少问题,直到19年10月HV火炮才正式定型,11月量产工作才迟迟开始。火炮可以说是多快好省的A“彗星”坦克研发项目中最慢的一环了,在mmHV火炮开始正常供货的次月,即19年12月,k22批辆彗星便送到了正在欧洲战场参加突出部战役的英第16师手上。

   ↑“彗星”坦克实际上有A和B两个型号,但二者的差异很小。战后生产的B型区别于A型最明显的特征是其安装在车体后部的一对鱼嘴形发动机排气口。当然,B型还将A型履带负重轮和托带轮上的橡胶层去除,以免履带在长时间越野行驶后搅入太多泥土。

   ↑“彗星”A型的发动机排气口原本在车体最后方向上排气,但英军在诺曼底登陆后发现这样就会使得“彗星”的车体后部无法搭载步兵,毕竟没有人会想和几百度高温的发动机尾气背对背。

   于是,英军16师他们手上的“彗星”集体安装了一对导流板,将尾气与步兵隔绝并向后方排出,让步兵兄弟们又能愉快地搭上“彗星”的便车。事实上,“彗星”B型朝后的鱼嘴形排气口就是这个问题的最终解决方案。

   疑似是安装mm炮或是安装假火炮的彗星巡洋坦克,其后是两辆安装20磅炮的百夫长坦克,摄于10年代末的

   ↑还有上面这幅图片,穿甲哥认为值得一品。“克伦威尔”有安装短身管mm榴弹炮的火力支援型号,但在穿甲哥可以查询到的所有资料中,都没有安装mm火炮的“彗星”,图中这辆“彗星”安装的火炮却酷似一门mm短身管榴弹炮。

   当然穿甲哥还有另一种猜测:这可能是一辆安装假火炮的“彗星”指挥车,毕竟图片摄于10年代末的中东,此时“百夫长”系列已经开始替代性能开始落伍的“彗星”,那么英军部队将淘汰下来的“彗星”废物利用,改装为指挥坦克也不是不可能的。希望各路大神能够帮助穿甲哥解开这个疑惑。

   参加柏林胜利阅兵的“彗星”坦克,其后为一辆法军的美制M24“霞飞”轻型坦克

   参加胜利日的英军“彗星”坦克,留意他们车尾清一色都安装了前文介绍过的步兵之友导流板

   ↑由于“彗星”投入二战时已经接近19年,而这一阶段盟军的地面作战可谓是顺风顺水,德国也在19年5月投降,加之在前线服役的“彗星”数量一直不到1000辆,“彗星”在二战中也就没有什么太亮眼的表现。不过,作为前线英军军械库中的巡洋坦克(帆布笼),英军还是派出了第7装甲师的“彗星”坦克作为门面担当参加了美、苏、英、法等战胜国19年9月7日于柏林举行的胜利大阅兵,然后……

   在柏林胜利阅兵中初次亮相一鸣惊人的IS-3重型坦克,说它是当时世界上单车性能最强的坦克,一点不为过

   ↑然后英国人看到苏联人派出了高大威猛的IS-3重型坦克,性能全面碾压当时的任何一款盟军坦克,比彗星更是不知道强到哪里去了。震撼之余,牙都酸掉了。真的,彗星一点都不香,赶紧回家升级百夫长、捣鼓征服者才是正途啊……

   ↑二战后“彗星”的性能已迅速落伍,在参加朝鲜战争后很快便退出了英军的一线作战部队,转而在各英属殖民地部队服役。不过即便只有11辆的产量,凭借其不错的可靠性和较好的车况,“彗星”的外贸成绩却还不错,这也使得“彗星”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

   曾为英属殖民地的缅甸也曾购买25辆“彗星”坦克,并一直服役到19年。

   ↑爱尔兰也曾在19年订购了8辆“彗星”,并在19-19年间陆续交付,一直服役到19年。

   现存于芬兰帕罗拉的芬兰陆军博物馆的一辆“彗星”,留意其后的两辆三号突击炮

   ↑19年5月,芬兰购买了一辆彗星用于训练。但不用不知道,一用线辆彗星在芬兰陆军的序列号为PS-2-1到PS-2-,并且拆除了车上原有的电台设备,换装了与芬兰陆军曾装备的三号突击炮G型同款的德制Fu.16电台。

   ↑“彗星”巡洋坦克本就是赶鸭子上架的临时拼凑品,以期能让在欧洲前线苦战的英军能在下一代“百夫长”服役前获得一款比“克伦威尔”巡洋坦克性能更出色的新坦克。它继承了“克伦威尔”的高机动性,同样也继承了“克伦威尔”糟糕的防护。但一杆脱胎于17磅炮的mmHV火炮赋予了“彗星”正面硬刚德军虎豹坦克的底气。

   作为最后一款巡洋坦克,同样也作为一款过渡性质很强的坦克,“彗星”本该在二战结束后默默退出历史舞台,却因其可靠的动力系统、简单耐操的操作维护体系备受海外买家的青睐,走遍了亚非欧三个大洲超过十个国家,在缅甸更是一直服役到了19年。可谓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称其为一代不亚于“克伦威尔”的经典坦克,一点都不为过。

   特帆布与涤纶